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随悟净缘

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宗柱法师:极乐净土的边地与胎生  

2017-12-18 09:41:24|  分类: 宗柱法师深信切愿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宗柱法师:极乐净土的边地与胎生 - 净缘 - 随悟净缘

             西方极乐净土,乃是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时,观察他方二百一十亿佛刹,五大劫思惟,摄取其中的精华称性发出四十八大愿,无量劫积功累德所成就的至极清净庄严的一真法界。阿弥陀佛大平等心,如天普盖,似地均擎。阿弥陀佛没有在他的刹土中划分出富人区和贫民窟,极乐刹土纯是实报庄严净土,然而在往生者的接纳层面,却显现出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实报庄严土、常寂光土等四种净土的差别。极乐刹土具足着涅槃的德性,阿弥陀佛欲将他所有的功德都恩赐与每一个众生,然而往生者所受的快乐“次于无为泥洹之道”(《无量寿经》)。证知,极乐净土在阿弥陀佛那里是平等的,在众生的层面有它的差异。同样,由于往生者因地功行的不同,致使往生的品位有三辈九品等种种的差别。此种品位,在《无量寿经》和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中详细备述。其中,《无量寿经》中提到有一类往生者,由于以疑惑心修诸功德,于极乐净土往生后,不能见佛闻法,谓之边地或胎生,值得净业行人关注。

   边地、胎生,名异体同。说边地,是因为生到极乐世界之边,又五百岁中,不能见闻三宝,同于边地之难。又因为是人疑惑心中念佛往生,疑人所居,故又称疑城。说胎生,是因为此类行人生到净土,五百岁中,华不开放,处华胎中,不能见佛闻法,内心晦暗。譬喻胎生小儿,出生之时尚未长成,心理黯钝。若论其实,极乐世界并无边地,也没有胎生。因为五百岁后还得见闻三宝,所以不是八难中的边地。极乐世界一向都是化生,而且处在华胎中所受的快乐就像欲界空居天人(魏译云忉利天人,唐译云夜摩天人)所受之乐,没有胎狱之苦,所以不是真实的胎生。净宗祖师,如莲池大师、印光大师,皆认为疑城胎生都是表示信心的力量不坚固,此类人并不在三辈九品之外。

   《无量寿经》现存五种原译本中,汉吴魏唐四译对此类行人的因行果报都有阐述。汉吴两译,具体的展示边地疑城的生因及特点,魏唐两译,描述了胎生与化生的差异。兹援引经文,概述如次。

   一、汉吴两译的边地疑城

   汉吴两译三辈往生中辈下辈一段,别述一类边地往生的行人。由于两译文句段式基本相同,据此所据当为同一梵本,故引汉译加以说明。汉译中辈之文:

    佛言,其中辈者,其人愿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,虽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,当持经戒,无得亏失。益作分檀布施,当信受佛语深,当作至诚忠信,饭食沙门,而作佛寺起塔,烧香散华然灯,悬杂缯彩。如是法者,无所适贪,不当嗔怒。斋戒清净,慈心精进断欲,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,一日一夜不断绝者。其人于今世,亦复于卧睡梦中,见无量清净佛。其人寿欲尽时,无量清净佛,则化令其人,自见无量清净佛及国土,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,可得智慧勇猛。

     佛言,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,若其然后中复悔,心中狐疑,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,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,不信往生其国中。虽尔,其人续念不绝,暂信暂不信,意志犹豫,无所专据。续结其善愿为本,续得往生。其人寿命病欲终时,无量清净佛,则自化作形像,令其人目自见之。口不能复言,便心中欢喜踊跃,意念言,我悔不知益斋作善,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。其人则心中悔过,悔过者,过差少,无所复及。其人寿命终尽,则生无量清净佛国,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。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,心中便大欢喜,道止其城中,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,则受身自然长大。在城中,于是间五百岁。其城广纵各二千里,城中亦有七宝舍宅。舍宅中,自然内外皆有七宝浴池。浴池中,亦有自然华。绕浴池上,亦有七宝树重行,皆复作五音声。其饮食时,前亦有自然食具。百味食,在所欲得,其人于城中快乐,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。其人于城中不能得出,复不能得见无量清净佛,但见其光明,心中自悔责,踊跃喜耳。亦复不能得闻经,亦复不能得见诸比丘僧,亦复不能得见知无量清净佛国中,诸菩萨阿罗汉状貌何等类。其人若如是,比而小适耳。佛亦不使尔身,诸所作自然得之,皆心自趣向,道入其城中。其人本宿命求道时,心口各异,言念无诚,狐疑佛经,复不信向之,当自然入恶道中。无量清净佛哀愍,威神引之去耳。其人于城中,五百岁乃得出,往至无量清净佛所,闻经心不开解,亦复不得在诸菩萨阿罗汉比丘僧中听经以去。所居处舍宅在地,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,在虚空中。复去无量清净佛甚大远,不能得近附无量清净佛。其人智慧不明,知经复少,心不欢乐,意不开解。其人久久,亦自当智慧开解知经,明健勇猛,心当欢乐,次当复如上第一辈。所以者何。其人但坐其前世宿命求道时,不大持斋戒,亏失经法,心意狐疑,不信佛语,不信佛经深。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后世当得其福,复坐中悔。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,作功德不至心,用是故为第二中辈。

    下辈往生的因行与中辈有异,大要:当断爱欲,无所贪慕,慈心精进,不当嗔怒,斋戒清净。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,昼夜十日不断绝。其余中途疑惑退悔,所受果报与中辈大同。

    如经所示,中下二辈的行人,感召边地果报,原因有二:

    第一,不信佛说缘起因果,不信有极乐世界,不信能够往生

   经说“人有信慧难”(《无量寿经》)。怀疑,是吾人的根本烦恼之一,无始以来相伴随,根深蒂固。尤其是在吾人所处的年代,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,人们普遍的对出世的教化很隔膜,甚至诽谤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还能够相信念佛一法,真的如佛在经中所说,是“独作诸善”(《无量寿经》),人中芬陀利华,稀有难得。很多念佛行人,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,比如听到有人说极乐世界是意识想象的产物,哪有现实的存在啊。生活中看到坏人作恶反而逍遥自在,好人行善反遭苦报,不知因果通三世的道理,由是怀疑佛说的善恶因果,进而对净土经典所展示的因行果报产生怀疑。由是“不信佛语,不信佛经深”,“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,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,不信往生其国中。”由此疑惑,往生疑城,唐失大利。

    吾人应当从仰信佛格入手,建立信心。应相信佛陀是满足的大悲人,他说的话绝不会有虚假。吾人应该深信释尊因地发五百大愿,在人寿百岁的娑婆世界成佛,为吾等伶俜众生指陈极乐世界这一至极清净庄严的界外刹土,要我们发愿求生,拈出念佛往生这一妙修行路,万善齐修庄严净土,都可以回向往生,我们要相信佛不会打妄语,不会骗我们。要相信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大愿,成就极乐世界,他的每一愿都是真实不虚的,阿弥陀佛的摄往生三愿,每一愿针对的都是十方众生,从一对一的关系上来讲,每一愿都是为我而发。阿弥陀佛每一愿后,都结以重誓“不取正觉”,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,所以他的每一愿都是决定不虚的,他有能力救度我,特别第十八愿为吾人保任,只要至心信乐具足十念,决定能够往生。

   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,自余等觉菩萨以还但当遵信而已。上根利智者,如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,能够当下荷担。一般愚夫愚妇,认为自己没什么本事,对佛说的话深信不疑,下下人有上上智,往往能够得到大利。而那些犹豫不决之人,面对一些异见别行人的相似说法,往往没有主见,退失信心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,吾人不能像祖师那样上根利智,就老老实实作一个愚夫愚妇,从相信佛语入手,如是可获实益。

    第二,不持经戒

   究实,不持经戒也是不信佛语不信因果的一种表现。净土经典昭示,持戒清净与否攸关往生之品位。大经三辈往生,都强调要斋戒清净。上辈为去家断欲行作沙门的行人,其基本的道德标准是“不当亏失经戒,慈心精进,不当嗔怒,不当与女人交通,斋戒清净,心无所贪慕。”中辈行人除分檀布施等修福科目之外,也要“当持经戒无得亏失”,应“斋戒清净,慈心精进,断欲念”。下辈行人即使不能培植福德,也“当断爱欲,无所贪慕。慈心精进,不当嗔怒,斋戒清净。”中下辈的一类行人,中途退悔,“不大持斋戒,亏失经法”,是生到边地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所以吾人应当于佛陀所制戒法尊重奉持,不可以身处末法时代而因循苟且,破斋犯戒。现在有一种观点,说末法时代,早就没有戒了,也不存在持不持戒的问题了,对持戒破戒还很关心,说明执著自力的修行,是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的表现,这是不负责任的瞽论。净土往生传中,诸多案例表明,戒缓之人即使蒙佛慈悲侥幸得生,多落边地。

    明朝袁宏道居士,以宗门开悟的资质回归净土,焚修净业,智慧不可谓不猛,然据其弟袁中道万历甲寅十月十五日神游西方所记,其到西方后与宏道相见,“中郎曰,此西方边地也。信解未成,戒宝未全者,多生此。”又云“我净愿虽深,情染未除,初生此少时,今居净域矣。终以乘急戒缓,仅地居。不得与大士升虚空宝阁,尚需进修耳。幸宿生智慧猛利,又曾作西方论,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,感得飞行自在,游诸刹土。诸佛说法,皆得往听。”最后宏道自叹“使吾生时严持戒律,尚不止此。大都乘戒俱急,生品最高。次戒急,生最稳。若有乘无戒,多为业力所牵,流入八部鬼神众去。予亲见同人矣。弟般若气分颇深,戒定力甚少。夫悟理不能生戒定,亦狂慧也。归五浊,趁强健,实悟实修兼净愿,勤行方便,怜悯一切,不久自有良晤。一入他途,可怖可畏。如不能持戒,有龙树六斋法现存,遵而行之。杀戒尤急。寄语同学,未有日启鸾刀,口贪滋味,而能生清泰者也。虽说法如云如雨,何益于事。”(《珂雪斋外集》)《观经》九品往生中,下品中生就是破戒的行人,要在莲花中待六劫方能得出。先贤现身说法,吾人当作警示。

    中下二辈的行人,因地虽然也曾奉持经戒,供养三宝,修诸功德,然而中途退悔。由于过去善根的串习,似信不信,还有一点善根存在。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其人临命终时,按照自因自果应堕恶道,阿弥陀佛慈悲不舍化现形像令其看见,由是内心悔过,往生到极乐国土的边界,中止一城,在莲花中化生,所有的资生用具应有尽有,随念而至。然而,此种人有三种障碍。第一,所居七宝舍宅只能在地,不能随意高大,不能像上辈那样可以在虚空中随意高大。第二,五百岁在城中不能得出,距阿弥陀佛远,不能见阿弥陀佛,不能闻法,不能见菩萨比丘僧,不能如上辈离阿弥陀佛近,生到即能见佛闻法,与诸菩萨到十方国土供养诸佛。第三,智慧不明,不能如上辈智慧勇猛。对一个修道人来讲,这是最大的损失。此人处在宫殿之中,不乐彼处。此中,阿弥陀佛悲心不舍,放光加持,令其人得知疑悔罪因,待其忏除疑罪之后,就能够见佛,亲近步趋。这个期限是五百岁,但也不必限此,悔即得出。当知忏悔断疑,是出离的关键,时间并没有定数。

    二、魏唐两译的一类胎生

    魏唐两译,别明一种胎生在化生之外,具体文句在经下半部,阿难尊者愿见极乐世界向西作礼,阿弥陀佛极乐现前之后,佛与弥勒的一段对话。细辨两种译本导致胎生的原因,魏译由于对佛的出世智慧威神功德不能如实信解,唐译由于对自己善根不能自信自肯,前者为信自不信他,后者为信他不信自。果报无异,因行不同,故分别述之。

   (一)魏译

    经文如次:

    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,汝见彼国,从地已上至净居天,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,为悉见不。阿难对曰,唯然已见。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,化众生不。阿难对曰,唯然已闻。彼国人民,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,无所障阂,遍至十方供养诸佛,汝复见不。对曰,已见。彼国人民有胎生者,汝复见不。对曰,已见。其胎生者所处宫殿,或百由旬,或五百由旬,各于其中受诸快乐,如忉利天上,亦皆自然。

    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,世尊,何因何缘,彼国人民,胎生化生。佛告慈氏,若有众生,以疑惑心,修诸功德,愿生彼国。不了佛智,不思议智,不可称智,大乘广智,无等无伦最上胜智。于此诸智,疑惑不信。然犹信罪福,修习善本,愿生其国。此诸众生,生彼宫殿,寿五百岁,常不见佛,不闻经法,不见菩萨声闻圣众。是故于彼国土,谓之胎生。

     若有众生,明信佛智,乃至胜智,作诸功德,信心回向。此诸众生,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,跏趺而坐。须臾之顷,身相光明,智慧功德,如诸菩萨具足成就。复次慈氏,他方诸大菩萨,发心欲见无量寿佛,恭敬供养,及诸菩萨声闻圣众。彼菩萨等,命终得生无量寿国,于七宝华中,自然化生。

     弥勒当知,彼化生者,智慧胜故。其胎生者,皆无智慧,于五百岁中,常不见佛,不闻经法,不见菩萨诸声闻众。无由供养于佛,不知菩萨法式,不得修习功德。当知此人,宿世之时,无有智慧,疑惑所致。

    如文所示,胎生的原因,在于对佛的五种智慧:佛智,不思议智,不可称智,大乘广智,无等无伦最上胜智,疑惑不信。此种人虽然也能生到极乐世界,处在宫殿中(即汉吴两译的七宝城,五百由旬相当于两千里,一百由旬是其中小者),资生用具像忉利天那样自然而至,然而对于一个修道人来讲,不能见佛闻法参与清净海会之中,是一个巨大遗憾。譬喻转轮圣王,有七宝的牢狱,有王子犯罪,轮王将其幽闭其中,系以金锁,供给饮食衣服床褥华香伎乐,无所乏少,然而此王子不乐其中,种种方便求亲近知识大臣宰官游说,欲自脱出。此人处此宫殿之中亦复如是,不以为乐,一心求出,待其疑罪忏除,才能见佛。

    所以,对于净业行人来讲,明信佛智至为重要,关乎吾人往生的品位,吾人须对佛的智慧有所了解。昙鸾、净影寺慧远、元晓皆认为,前一佛智是总,后四种为别,今以昙鸾、元晓为主,旁引诸师注解,略申如次。

    第一,不思议智,是成所作智。佛的成所作智能作不思议之事。如释尊于此世间显现丈六比丘之相,而佛的无见顶相阿罗汉尽神力不能测其边际;佛于一毛孔之中,能够显现十方无量世界;一念称佛名,能够灭除多劫生死重罪。此等之事,不是下根智慧所能测量,不可以以第六意识去思惟,不可以以语言去议论,所以称为不思议智。

    有人不了解佛的不思议智,对净土经典所说,但能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乃至十念,就能往生极乐世界,得不退转,认为决不可能。因为在通途的教理说,业道如称,重者先牵。众生无始以来造作无量重罪,假使罪业有体相的话,尽虚空也不能容受,按照自因自果,决定三恶道标名的,如何十念念佛就能超越三途之苦。又,众生旷劫来因为烦恼缠缚沦落三界,今如何不断惑而出界外。十念超越多劫,于理难信。

    吾人当知,佛的不思议智,能够以轻为重,以重为轻,以近为远,以远为近。譬如跛脚之人,靠自力不能跨上驴背,然而如果搭上转轮圣王的轮宝,就能一日游行四天下。吾人业障虽重,凭借阿弥陀佛大愿,横超三界不为难事。又如百年积薪,高有千仞,豆许火烧,一日即尽。念佛一法胜异方便,越三祇于一念,齐诸圣于片言,当生成就,何可思议。世间之法都有不可思议之事,何况五不可思议之中佛力最不可思议。

    第二,不可称智,是妙观察智。佛的妙观察智,能够观察诸法,非有非无,远离两边,离言绝虑,非言语所能称量,所以称为不可称智。

    有人不解佛的不可称智,认为佛智相待而有,于佛智不能生信。不知道佛智绝诸对待,离四句,绝百非,不可称量。

    吾人当知,佛智不可称量,念佛功德亦不可称量,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无量劫积功累德所成就的,称为万德洪名,吾人至心称念,念念亦成就如是功德,全摄佛的功德为自己的功德。同时,吾人在念佛的当下,阿弥陀佛佛智所观,佛眼所见,悉知悉见,决定能够摄受吾等。

    第三,大乘广智,是平等性智。佛的平等性智,能够平等普度九法界的众生,圆成佛道,所以称为大乘广智。

    有人不了佛的平等性智,闻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皆可作佛,过去有无数诸佛出世,现在十方亦有无数诸佛,如果前佛将众生度尽,则后佛无众生可度,由是怀疑佛不能普度一切众生。由此疑惑,将阿弥陀佛功德由无量作有量想。

    吾人应知,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没有始终,生死没有始终,众生没有始终,佛的大乘广智靡不运载,无始无边际。阿弥陀佛寿命无量,极乐世界无变无衰,过去发愿者已生,现在发愿者今生,未来发愿者当生,都可以见佛闻法,不会空过。

   第四,无等无伦最上胜智,是大圆镜智。佛的大圆镜智,于一切种境无不圆照,二乘乃至十地菩萨不能比伦,所以称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。

    有人于佛的大圆镜智功德不了,怀疑众生无边,心行差别、根欲性等皆是无边际,佛的智慧怎么能一时遍知。由是怀疑十方有无量世界,其中多有众生求生,阿弥陀佛一时接引能够忙的过来吗?

    要知道,佛的大圆镜智又称为正遍知,无知却无所不知。诸法无量,佛智亦无量,如函大盖亦大。千江有水千江月,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,只要地上水清的地方,就能显现出月影。世间的月亮都有此种功能,更何况佛的出世智慧。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弥纶法界,只要众生深信发愿,至诚感通,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兑现他的十九愿前来接引,决定不会让我们的愿望落空。

  (二)唐译

   经文如次:

    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言,汝颇见具足清净威德庄严佛刹,及见空中树林园苑涌泉池沼不耶。汝见大地乃至色究竟天,于虚空中散花树林以为庄严。复有众鸟住虚空界,出种种音犹如佛声,普闻世界。是诸众鸟,皆是化作非实畜生,汝见是耶。弥勒白佛言,唯然已见。佛复告弥勒菩萨言,汝见此诸众生,入踰缮那百千宫殿已,游行虚空无著无碍,遍诸刹土供养诸佛,及见彼有情于,昼夜分念佛相续不耶。弥勒白言,唯然尽见。佛复告言,汝见他化自在天,与极乐诸人受用资具有差别不。弥勒白言,我不见彼有少差别。佛告弥勒,汝见极乐世界人住胎不。弥勒白言,世尊,譬如三十三天夜摩天等,入百由旬,若五百由旬宫殿之内,游戏欢乐。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,如夜摩天处于宫殿,又见众生于莲华内,结加趺坐,自然化生。

    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,世尊,何因缘故,彼国众生有胎生者、化生者。佛告弥勒,若有众生,堕于疑悔积集善根,希求佛智,普遍智,不思议智,无等智,威德智,广大智,于自善根不能生信。以此因缘,于五百岁住宫殿中,不见佛不闻法,不见菩萨及声闻众。

    若有众生,断除疑悔,积集善根,希求佛智,乃至广大智,信已善根。此人于莲华内结跏趺坐,忽然化生,瞬息而出。譬如他国,有人来至。而此菩萨,亦复如是,余国发心来生极乐,见无量寿佛奉事供养,及诸菩萨声闻之众。

    阿逸多,汝观殊胜智者,彼因广慧力故,受彼化生,于莲花中结跏趺坐。汝观下劣之辈,于五百岁中不见佛不闻法,不见菩萨及声闻众,不知菩萨威仪法则,不能修习诸功德故,无因奉事无量寿佛。是诸人等,皆为昔缘疑悔所致。

    此类行人,也希求佛智慧,发愿求生西方,然而囿于自身善根所限,对于大乘方等经典所说的甚深奥义,如一切众生悉具佛性,心佛众生三无差别,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等,不能谛信。尤其是在吾人所处的五浊恶世,众生浊的时代,众生由于见和烦恼所感召的粗弊的身心极为陋劣,相貌丑恶,心理晦暗,没有大强精进勇猛的精神。听说到极乐世界马上就能得到像佛一样的相好,具足着如佛一样的种种功德,不能当下荷担,说我没有什么修行,我哪能往生啊。这种貌似谦虚的心态,殊不知是往生的大敌,此种人即使往生,也会因为疑惑自己善根的缘故,于莲华中住胎。不能像化生的那样,游行虚空,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。

    总结四种译本展示的情况,可以得出如下启示:

    第一、净土法门信为善根,疑为罪本

    佛法修持,信心很关键。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。十一善法,信据最初,信心之前,更没有善法。菩萨修行五十五位阶梯,以信位为起始。《华严经》说:“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,断除疑网出爱流,开示涅槃无上道。”信心贯穿着成佛的原始要终。净土一法尤重信心,信愿行三资粮中,信为第一。只有在吾人相信了二有——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,极乐世界不是一个乌托邦,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力能够解决吾人的生死问题,我们才能够生起真切的向往,发愿求生,才能把够执持名号作为生命中唯此为大的一件事情。总览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可知,信心坚定与否,关系能否往生以及往生品位的高低。

    信心的对立面是怀疑,信心如是重要,怀疑的过失也就非常巨大。疑心往生的行人,滞留七宝城中,五百岁中没有亲近三宝的机会。此五百岁只是个概数,当知往生行人的因行不同,极乐世界的品位也无量,《观经》下品下生要在华中满十二大劫,莲华方开,是其中的长者。

    信心是智慧之相,此人入到清净大海众中,智慧亦复浅薄。极乐世界的清净海众,唯法是务,经常共坐论道。大众共坐时,都陈述自己前世求道时勤行道德、奉持经戒的情况。于时,智慧有深浅,道德有厚薄,高下立判。过去世善根深厚、智慧勇猛的,此时应答迅捷,欢喜踊跃。智慧浅薄的应对迟钝,临事后悔,深责前世之时徙倚懈怠,没有广作众善。

    第二、培福载道,开启智慧,能够助成净宗念佛法门的信解

    净宗法门乃是一切世间极为难信之法。有人自认信心醇厚,标榜一信之后,自此决定无疑。此种勇气可嘉,然而薄地凡夫如是承担,恐怕言之过早。须知,到待到见道,小乘的初果,断见惑之后,才能得到四不坏信,对佛法僧三宝真实的功德,有拔苦与乐的功能深信不疑,对佛说的戒法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,受持能够离苦得乐确信忍可,不会退转。吾人处在五浊恶世的末代,要有自知之明,我等都是障深慧浅的下凡众生,疑根或多或少存在。《无量寿经》三辈中,中下二辈都有怀疑,《观经》九品往生,上品中生的行人尚有怀疑,所以佛来迎接的时候,方便安慰“我来迎汝。”佐证娑婆世界的往生者,怀疑者众。所以当《观经》中韦提希夫人启问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时,释尊在宣说十六观前,无问自说,开出净业三福之行。净业三福涵盖世俗善根、戒善、大乘行善,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。福至心灵,福德培植深厚,就能转化为智慧,方堪闻信净宗法门,成办往生净业,提升往生品位。本经上辈,“作菩萨道,奉行六波罗蜜”,“不当亏失经戒,慈心精进”,“斋戒清净”等科目,都是净业三福的内容。吾人于此大须著眼,随力行持。

文/宗柱法师

  文章来源   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6091247721
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21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